2007年“杜泳樵油画水彩艺术回顾展”文章与感言
2007年5月于个人画展开幕式前

2007年5月于个人画展开幕式前

色彩传奇——杜泳樵

      1977年,我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学习油画。在校四年,有一位老师从未正式教过我们,但关于他的故事及偶尔一见的作品一直是四川美术学院的一个传奇。他就是杜泳樵先生。
      那时,除了从印刷极差的画册上看到西方油画的印刷品外,所能见到的原作就是老师们的作品。有一次,经重庆同学引见,得以拜访杜先生的画室。记得首先看到的是几幅相当大的花卉写生。从学油画开始,我就迷恋上了它的微妙、丰富的色彩,流动、凝重的笔触。而这些特征我都从杜老师的画上看到了,叹为观止,流连忘返。杜先生本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轮廓分明的面孔,浓厚的头发和浓眉,使他显得极有个性。他言语不多,却非常清晰,使我获益匪浅。
      毕业后回到成都工作,几年后,杜泳樵先生退休后也定居成都,于是不时见面,也见到他更多的旧作与新作。惊叹之余,也使我很感慨,以先生的功力和作品质量之高,数量之丰,完全应该享有一代大家之名。而实际上他历经坎坷,为人低调,据说多年过着隐士一般的生活,难怪在学校院里很少见到他,更少见到他的那些佳作。凭直觉,我想,如果我早生十多年,处于杜先生的时代,我的境遇比他好不到哪里去。也许是惺惺相惜吧,我对先生另有一种亲近感,而他也对我挺看重。
      在先生回顾展即将举办之际,蒙先生的好意,下面妄评一下杜泳樵先生的作品。
      从杜先生50年代的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扎实深厚的学院派技法底子。尽管他起步于俄罗斯学派,但从一开始他就不是简单地亦步亦趋,而是将自己身上特有的东方艺术精神与西方绘画技法加以错综有序地融汇,力图从中发展出一种富于感染力的个人语言和历史风格。由于时代变迁的特殊原因,杜先生那一代画家在艺术创作生涯中的种种心灵追求与技法探索,从中国油画史的角度看,既体现了某种历史性的成长与前行,也反映了与时代形成对应关系的局限性。除了让人们感叹于前辈艺术家的艰辛外,我个人认为,这种局限性恰恰是珍贵的,感人至深的,它使杜先生绘画中那种根深蒂固、符合他个人本性的绘画性得以留存。在杜先生近期作品中,我们同样看到了新时代所带来的某些变化:那些更为清疏节制的笔触更为随心所欲,又更为精致考究。这种源于深厚修养的语言节奏,以及一如既往的敏感色彩,所有这些元素的贯穿也许正是所谓局限性带来的,体现了特定的时代精神和老一辈中国艺术家的精神境界和自豪感。这些财富将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以上文字,谨以为杜泳樵先生知遇之情的感谢。 

何多苓
2007年5月18日凌晨于成都

 

偶    像

      杜泳樵先生名满川中,应早在“文革”以前吧。待我上中学涂鸦兴味正浓,偶有四川美院早年毕业的前辈高谈圈中逸事时,杜先生的画作及作画过程的精彩,定是必不可少的谈资。那时,我无从得见其真迹,亦无缘仰望其真身,不过这尊偶像却是实实在在树立于我心中了!
      神仙打仗百姓遭殃,“文革”大戏甫告落幕,神仙百姓均需休养生息。我糊里糊涂懵懵懂懂进了四川美术学院,校园里这边伸头望望,那边人堆里听听,真个是“遍地英雄下夕烟”,“六亿神州尽舜尧”啊!已无需同学指指点点谁谁是谁,一目了然嘛。唯初见杜先生,他的谦和、亲切、仪表堂堂,使我崇拜偶像的诚惶诚恐之状稍得缓解。之后,便是与一帮同学拜访他家,先生缓缓地、慢条斯理地悉数展示他经年创作的油画:肖像、风景、静物,无一不是浓墨重彩、厚实狂放的笔触,与先生温文尔雅的外表殊难联系,足见先生内心奔涌着何等的激情!套用时下话语是:生猛!又如剑侠故事里的高人,行为做派不显山不露水,真招即出,一剑封喉。杜先生定属此类高人,他的作品真是令我傻在那里,怔怔地无言,只是呆看。
      后来呢?后来的幸运是,我有缘做了杜先生的学生,听了他的谆谆教诲,受用至今。放洋十数年,博物馆、画廊观看无数,本人愚钝,早已搅糊在一块儿,回头想想杜先生的大笔厚色,仍是那样的鲜明精彩!
      尤其难忘的是杜先生自述一趣事:“文革”时他在重庆南泉养病,手痒得慌,身边缺材少料,凑合了三四个颜色,画了幅漂亮风景。先生诚恳地、悠悠地细声结尾说:我就是喜爱画画呀!的确,我的记忆里,先生从未言传:要学大师,要做大师,仅是以身教:要诚恳,真心喜爱而已。
      如今是消费时代,高科技日新月异,那个猛啊,把老少同行们逼得一晚到亮都是梦:噩梦、美梦、春梦、官梦……日间醒来,只剩得两个字:惶!急!加——猴急!大约“诚恳”、“真心喜爱”这类玩意儿已不能与时俱进了,新生代的才俊们自有高论说辞,不在话下!          

 秦明
2007年5月17日于北京

 

生命在色彩之中(摘录)

      1978年春我考进四川美院,一到学校就听说有个色彩大师叫杜泳樵,灰调子画得特别好。由于杜老师是油画系的老师,我又是版画专业的学生,所以,在大学期间我几乎没有见到杜老师的作品。
       一天,听说油画系的杜老师要来代我们一个月的色彩课,我特别兴奋。我始终觉得杜老师就像一道色彩,一道神秘的色彩,他来了色彩就来了,他走了色彩就走了。
      我记不得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机遇中见到了杜老师的一幅作品,一幅风景写生。全灰的色调正是我想象期待中的杜老师的作品:协调的颜色,高雅的气质,美丽中带有一点进攻性。这幅画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画中的风景,而是杜老师的色彩。
      多年之后,在四川师大新校区新建的美术馆开馆展览上,我又看见了五幅杜老师的油画新作,它们使我大吃一惊:那朴素的题材,微妙的色彩,娴熟而奔放的笔法,使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新鲜感,同时又看到在一片猛烈的艺术潮流中一个老艺术家的老练技艺。
      今天,杜老师举办他的第二次个人画展,我们有幸全面深入地进入杜老师的色彩世界,体会其色彩的微妙变化。从杜老师60年代的色彩写生到他60多岁画的乡镇街道和花卉静物,看得出一个执着的艺术家对艺术和生活的无限热爱。
      杜老师对色彩的贡献有目共睹,他的色彩与笔触是他艺术中最宝贵的灵魂。

 周春芽
2007年5月17日于成都

 

感    言

      杜老师是我在大学期间给我印象最深的色彩老师,是他第一次让我感受到灰色的美感。在我的记忆中,杜老师总是能用最少的颜色描绘出非常迷人而又深邃的画面,尤其是那些关于重庆的风景画。记得曾看过杜老师的一幅关于历史的创作,画的是一条泥泞小路沉默地通向远方,而在路的两旁深墨绿的夹竹桃正盛开着忧郁的朵朵白花——至今回想起来仍令我难忘。在我心中,杜老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艺术家!他能在面对命运的多变和生活的压力下,始终保持一个艺术家应有的品质和追求,永远令人钦佩!

张晓刚
2007年5月17日于北京

感    言

      在中国百年油画史里,恩师杜泳樵先生是承上启下的人物,因此,川美77级学油画的这拨学生是非常幸运的,从杜先生那里我们都受益匪浅!在苏派流行的年代,他是少有的玩懂、吃透了银灰色调的油画家。我觉得杜先生“灰色”的艺术世界,其实是他用生命谱写的一部浪漫的银色交响曲。

高小华
2007年5月18日凌晨于重庆

感   言

      杜泳樵先生是我在四川美院读书期间崇拜过的少有的几个老师之一。记得刚进校时,因杜老师的色彩在美院赫赫有名,于是我心里总在期盼着他来给我们上课,准确来说是特别想看杜老师的油画。
      终于有一天,有人带我和两个同学一起去看杜老师的画,有一幅画使我终身难忘。画面上画的是一些叠在一起的书,光线昏暗,但银灰色调显得特别厚重,随意的笔触厚厚地覆盖于整个画面,有一气呵成的效果,当时的我就被杜老师的作品深深吸引住了。现在回忆起来,仍觉得那张作品有库尔贝的大师风范,多年之后也记忆犹新!
      等到我们上风景写生课时,杜老师终于来我们班上课了。记得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们在校园内一片小柏桦林写生,我的画面上有着鲜亮且不稳重的绿色,我调试了几次都找不到那种含蓄的绿,直到杜老师在我的调色盘上轻而易举将“杜氏银灰绿”放到画面上,转眼间效果完全改观,他用一两笔颜色就把整个画面效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让我心里更加崇拜杜老师对色彩的敏感和控制力。
      让我遗憾的是,我因曼谷画展之邀没能赶上杜老师的画展,今刚从曼谷办展回国,匆匆补写以上文字聊表寸心,并衷心祝愿杜老师的画展成功。

 杨谦
 2007年5月30日于北京 

 

清除float浮动

Copyright © 2009, DuYongQ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主办者:赵清
公安备案号:51011502000329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2029663号-1
友情链接